報告時間:4月15日下午4:00 報告地點:弘文樓H0219
內容提綱:
中華經(jīng)典著作外譯始自明朝末年,,譯者多是西方漢學家,、外交家和教會人士,。到了清朝末年出現(xiàn)了一些華人譯者。在中華文化復興的當下,,西方漢學家在漢學這一學科之下繼續(xù)從事翻譯工作,,而一批國內學者也承擔起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任,致力于中華文化的翻譯與傳播,。翻譯的難點集中于哲學和詩歌翻譯,,就詩歌翻譯方法而言,早期西方譯者多采用韻譯,,現(xiàn)在主要是散譯,;大部分中國譯者執(zhí)著于韻譯,小部分求諸散譯,;就由誰來譯而言,,西方譯者反對中國譯者從事經(jīng)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,更反對中國學者韻譯,。方法論和翻譯主體是爭論的焦點,。回顧現(xiàn)有的翻譯作品,,質量很不理想,,中華文化的神采被遮蔽——遠游的詩神是一個蒙灰的形象,而中國哲學在西方更是被誤解,、被取消,。中華文化在譯文中被不斷消解,翻譯缺失呼喚翻譯的范式革命,。所謂范式革命,,不是譯文質量的常規(guī)性提高,而是方法論的飛升,,即縱貫形上和形下以形式為節(jié)點重構翻譯的結構,、廓清翻譯的機制,從死文字轉向活文學,,投胎轉世,,臻于化境。
報告人簡介:
趙彥春,,中國國學雙語研究會執(zhí)行會長、中國語言教育研究會副會長、上海大學教授,、上海大學中國文化翻譯研究中心主任,是北京語言大學,、中國農業(yè)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。曾任《現(xiàn)代外語》副主編,、四川外語學院外國語言研究所所長,,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。天津市特聘教授,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,,北京語言大學教授,,北京語言大學中華典籍翻譯研究中心主任,天津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。